中文名称:秀夜蛾
拉丁学名:amphipoea fucosa (freyer)
分布区域:东北、西北、华北春麦区、西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及华东小麦产区
形态特征:成虫 灰黄褐色,体长l3~l6毫米,翅展3O~36毫米。前翅黄褐或灰黑色,有5条褐色线。环形纹及肾形纹白色或深黄色。卵 半圆形,乳白色,孵化前为褐色。幼虫 体灰白色,头部黄色,腹背中线两侧各有-条褐色线,腹背第8、9节有黑褐色斑。老熟幼虫体长3O一35毫米。蛹 红褐色,背面第5~8节前缘有明显的点刻,尾刺2根,呈钩状向前弯曲。
为害作物:小麦、大麦、莜麦、黍、野生寄主有燕麦、芦苇、碱草等
为害症状:秀夜蛾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蛀茎取食植株组织,4龄后将麦秆地下部咬烂,麦株呈枯心苗状,发展后全株枯死,造成缺苗断条。甚至毁种。
分类属性:鳞翅目,夜蛾科
发病特点:北方春麦区一年发生-代,以卵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开始孵化, 3龄前幼虫蛀茎为害,4龄后从麦秆地下部咬烂入土,继续为害他株,5月下至6月下旬进入为害盛期,幼虫期约5O天左右,老熟幼虫为害后于6月下至7月上中旬化蛹,化蛹处多在被害株附近地下1~3公分土表。蛹期l5~2O天。7月下至8月中旬进入羽化盛期,成虫盛发后随即进入产卵盛期。成虫趋光性较强,利用黑光灯可诱集大量成虫。成虫日伏夜出,白天多隐藏在阴湿地边草丛及作物田土缝中,傍晚出来取食、交尾及产卵活动,直至深夜。卵多产在麦秆茎部叶鞘内侧地下1~3公分处,呈块状,每块2O~3O粒,每头雌虫可产卵2OO粒左右,多者4OO余粒。小麦收割留在茬内的卵块,随秋耕翻入地下5~lO公分深处,如翻入l5一25公分深土层,春季幼虫孵化后,部分幼虫不能出土而死亡,从而降低发生虫源。越冬卵春季孵化的迟早与土温有关,土温高则发生早些,土温低则发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