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俗称“蛎黄”、“蚝”,其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鲜美无比,素有“海洋牛奶”之称。宁海县强蛟镇优秀渔业示范户尤孝浓,自2OOl年起承包滩涂发展牡蛎养殖业,实践中精心钻研、大胆革新,积极推广立式养蛎,使产量逐年提高。现将其养蛎经验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选好采苗海区
牡蛎是一种营固着生活的海产贝类,各地养殖用的蛎苗都是海洋中的自然苗。采集蛎苗宜选择风浪小、流速慢并有淡水注入的泥沙质中低潮海区(潮水干露时间3~4小时)。采苗期间的海水盐度以l7‰~2O‰最为适宜,因在此盐度范围内牡蛎幼体所分泌的胶黏物质最多,一旦在采苗器上附着就不易脱落,采苗效果好。另外,采苗区要有丰富的亲贝资源(即二龄、三龄牡蛎),在采苗高峰期,每立方水体的牡蛎幼体达到25O~3OO只オ能采到足够的蛎苗。
二、采苗器的规格和制作
l. 采苗器(水泥柱)的规格。水泥柱规格各地不-,但一般多呈扁平形,宽78公分、高5~6公分、长6O~8O公分。水泥柱过大会给操作和搬运带来不便,过小也会影响附苗和单位产量。
2. 水泥柱的制作。将水泥(高标号)、黄沙、小石子用水搅拌均匀,倒入木质水泥柱模框,捣实,磨平,抹光即可。在加工制作时,应在水泥柱中间平行放置2根细钢丝(两端不外露),以增加其抗断强度。
三、采苗季节与采苗方式
l. 采苗季节。牡蛎种类和海区环境不同,采苗季节也不同。就浙江沿海地区所养殖的褶牡蛎而言,其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其中以“夏至”至“小暑”所采集的蛎苗质量最好,俗称“霉苗”,具有体质健壮、个体大、附苗均匀、生长快的优点;而在8月份采集的蛎苗,俗称“荞麦乌”,其苗体质弱、个体小、附苗密度过大,不符合生产要求。在亲贝(指二龄以上的牡蛎)首次产卵高峰的半个月内应适时向海区投放采苗器,投放过早容易沉积淤泥和附着藤壸、水芸等一类固着生物,侵占蛎苗的附着地盘,影响附苗数量;投放过迟则往往附苗过密或错过采苗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