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鱼池的水体环境是怎样的?

越冬鱼池的水体环境是怎样的?

明水期的池塘与外界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进行物质交换的,而封冰后的越冬池由于冰层的隔绝,与外界的联系中断,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

本文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角度,为你介绍一下越冬鱼池的水体环境是怎样的,供参考。

一、越冬鱼池的物理环境

越冬鱼池的物理环境

1、冰厚与有效水深封冰后,冰层不断加厚,一般在1月中旬达到最大冰厚。注满水的越冬池最低有效水深等于封冰时水深减去最大冰厚和渗漏深度。

2、水温冰下水温呈0℃-4℃,由上而下地垂直分布。一般表层水温0.2℃-0.6℃,冰下水深20厘米处1℃-1.4℃.50厘米处2℃-3℃,100厘米处2.8℃-3.8℃.150厘米处3.6℃-3.9℃。

3、冰下水体都有一定的光照。一般明冰的透光率在30%-60%,乌冰的透光率在8%-12%,而冰面覆雪20-30厘米时,透光率仅为0.15%,冰面覆雷50厘米以上时,透光率近乎于。

4、底泥厚度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残饵、粪便、细菌和虫卵等,其分解需要大量的溶解氧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同时也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根源。

二、越冬鱼池的化学环境

越冬鱼池的化学环境

1、溶解氧

刚封冰时的基础氧量多趋于饱和,一般在11-14毫克/升之间。封冰后,当浮游植物的产氧量大于水中的耗氧则溶氧量上升,反之,则溶氧量下降。

当冰下的溶氧量下降4毫克/升时应采取增氧措施。如果水中浮游植物含量丰富、冰层的透光度好,溶氧量也很容易过于饱和。

一般认为水体溶氧量超过20毫克/升时,对鱼是有害的,应予以控制。

2、pH值

封冰后,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水中pH值逐渐降低,水体由弱碱性变为中性或弱酸性。这种变化对鱼类是不利的,一般通过入冬前泼洒石灰水和增强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予以调节。

3、氨态氮

氨态氮一方面是浮游植物的营养源,另一方面其含量过高却会对鱼形成直接危害,同时它又是鲤鱼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的唯一氮源。

因此氨氮含量过高还会引起出血病的暴发。一般当其含量在超过0.1毫克/升时对鱼不利,超过0.6毫克/升时直接危害鱼类生存。水中的氨态氮主要来源于鱼类的排泄活动和底泥的分解。

一般投饵多、产量高、底泥厚的池塘氨氮的产出量大于植物的吸收量,氨氮容易超标,反之新池塘或清淤彻底、产量不高的塘氨氮含量多为微量。

与《越冬鱼池的水体环境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