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的病害及防治

转基因抗虫棉的病害及防治

转基因抗虫棉的普及推广,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危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但由于其特殊的生长发育特点,当前推广的抗虫棉抗病性普遍不强。现将其病害特点、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阐述如下,旨在为大面积抗虫棉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服务。

一、病害特点及发病原因

1、苗期病害严重。其发病原因为:⑴品种特性。转基因抗虫棉大多苗期生长缓慢,生长量小,抗病力弱,特别是以美棉33b为中心的引进品种。⑵种子质量。抗虫棉种子巿场需求量大,价格昂贵,一些制种企业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盲目追求制种产量,选种不严,以次充好,使得部分生产用种质量不好,生活力低下,幼苗长势较弱,抗病力差。⑶播种质量。播种过早,地温较低。播种过深或过浅。播时墒情不足或湿度过大。覆膜不严等都会造成出苗率低,幼苗瘦弱,苗期病害严重。⑷环境条件。苗期雨多湿度大,低温时间长,则病害严重。2002一2003年,由于此原因,黄河流域棉区苗期病害严重发生,主要是以立枯病为主的复合根病危害较重,不少棉苗成穴死亡。

2、黄萎病流行发生。其发病原因为:⑴品种特性。当前推广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普遍黄萎病抗性差,在已审定的品种中,感病品种占64.3%,无抗病品种。⑵种植方式。不注重轮作换茬的连作棉田发病严重。⑶环境条件。低温阴雨易引发该病流行。2002年6月和2003年6一7月,由于出现连续的多雨低温,黄河流域棉区不少地区流行发生了黄萎病。许多地区发病率高达70一80%,一些感病品种落叶成光杆的病株率竞超过50%。

3、生理性早衰严重。早衰属非侵染性病害,是一种生理性疾病,在抗虫棉中普遍存在。一般在9月中旬即开始表现,叶片褪绿变红,变黄而大量脱落。上部果枝短小,花铃弱小,脱落多,严重时仅剩棉杆和棉铃或青枯死亡。据报道,因早衰造成的减产轻者达10一20%,重者达30一50%,而且纤维品质大大下降。其发病原因为:⑴品种特性。转基因抗虫棉一般发育较早,营养体还没充分发育就迅速开始生殖生长,营养体瘦小,影响其对肥、水、光的吸收。转基因抗虫棉需肥量大,对钾肥敏感,缺乏时,易引起早衰。另外,抗虫棉中期生长快,结铃速度快,所需养分多,而营养吸收与光合制造跟不上,叶片、根系发育不良。⑵肥水管理。农民在作物栽培中往往施肥量不足,忽视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用。花铃肥施用时间偏晚,不注重补施盖顶肥和后期叶面追肥。干旱时不(能)及时灌水,涝渍时不(能)及时排涝。⑶棉铃结构。转基因抗虫棉现蕾早、后期现蕾多。而农民认为现蕾越早越好、越多越好,不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听之任之,导致伏前桃、晚秋桃数量多、比例大,而质量较好的伏桃、早秋桃因此受影响而数量减少、比例降低。伏前桃、晚秋桃品质差、对产量贡献少,而且它们的存在造成棉株生长发育失调,棉铃负栽量过大,容易早衰。⑷环境条件。长时间干旱或长时间阴雨。前期阴雨,后期干旱都会影响根系发育。

与《转基因抗虫棉的病害及防治》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