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发病规律与发病因素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发病规律与发病因素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

一、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由半知菌类的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单独或混合侵染所致,其中立枯丝核菌为该病的优势病原菌。

玉米纹枯病菌属高温型菌群,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6℃~30℃,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2℃。病菌属喜微酸菌群。

菌核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6年,在流动的活水中可存活6个月。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自然条件下可寄生15科200多种植物。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二、玉米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感病植株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

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病、健叶片和叶鞘的相互搭接或与邻株接触形成田间的再侵染。

另外,由当年感病植株病部遗落田间的成熟菌核也可成为再侵染的菌源。而玉米种子和病残体虽能带菌,但不能引起玉米植株发病,所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的病害。

影响玉米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三、影响玉米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气候因素对纹枯病的扩展有重要影响,雨日多、湿度高、病情发展很快,少雨低湿或气温低于20℃、高于30℃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一般连作重茬地、种植密度大、田间郁蔽、底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田间积水、湿度大的田块均有利于发病。

同时,由于玉米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病性差异明显,因此该病的发生也与种植的品种关系密切。

四、我国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情况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且为害日趋严重。一般田间发病率在50%以上,严重时达70%,个别地块或品种可达100%。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为害玉米植株近地表的叶鞘、茎秆甚至果穗。

由于茎秆被破坏,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果穗停止发育,形成“霉苞”,因此造成的产量损失较大,减产在15%以上,高者可达50%,甚至绝收。

该病的发病特点是喇叭口期在茎基部叶鞘处有水渍状病斑,拔节期病斑逐步明显,抽雄期发展速度加快,吐丝期为害加剧,灌浆至蜡熟期病情发展速度骤增,是为害的关键时期。

与《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发病规律与发病因素》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