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主要生活习性(2)

2015-09-28

蝎子胆小,它有装死躲避人捕捉的本领,同时还具有互相残杀的特性,即使投放大量食物,还会互相咬食,小蝎更是被残杀的对象,所以人工养殖蝎子要尽量做到大小分开,将蜕皮的幼蝎放一起,并保证各成员在栖息地内均匀分布,合理分配投食地点。在种群密度过大时,利用增加窝穴的方法,引诱多余的成员向外扩散,以得到生长过程中必需具备的空间,有效地控制防止蝎子同种个体的攻击,避免残食现象。

野生蝎一年四季的活动状况是不同的,一般全年活动期为7-8个月左右。蝎子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5-30℃。各地的温度变化不同,其适宜生长期也有所差异。早春,蝎在温度12-18℃时开始在距土表2-5厘米的缝隙内和厚度约1-1.5厘米的土皮下,以利于吸收日光的热量(称晒暖),清明至霜降是蝎子活动期,其中立夏至秋分(5月上旬至9月下旬)是蝎子活动盛期,气温在25-28℃时最为活跃,气温30℃以上时蝎的活动和摄食能力加强,夏季躲在荫凉处,气温达38℃以上时,蝎子对温度又出现了负趋性,温度超过41℃,蝎体内水分被蒸发极易脱水而死。蝎子会自相残杀。蝎有冬蛰休眠的习性,每年从秋分至霜降蝎为人蛰贮备营养。当地表温度降至10℃以下,蝎的进食量大幅度减少,并钻人地下深处,进而停食不动进入冬眠。当气温下降到5℃左右,其新陈代谢水平极低。冬季处于冬蛰期的蝎子,生长发育处于停滞状态。如果气温降至0℃时就有冻死危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蝎在冬眠期的温度应控制在1-3℃,土壤湿度保持在15%以下,才能保证蝎子安全越冬。如果能调节控制温度,提供食饵,是完全可以改变其冬眠的习性,加快生长速度和繁衍速度,增加养殖效益。翌年惊蛰前后,当地面温度回升到10℃以上,蝎子出蛰,重斯开始活动觅食和繁殖。

与《蝎子的主要生活习性(2)》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