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蚕种质量的关键措施(2)

2021-01-18

2.2 制种阶段加强管理,防止出现差错 (1)合理安排制种用房,对交品种雌雄蛹全部分室摊放,防止出蛾后混淆,交尾室、产卵室也按品种分开,每间贴好醒目标记,严防品种混杂。(2)制种操作各道工序明确分工,领捉雌蛾雄蛾人员,交尾室负责人,雌雄蛾运送人员及雄蛾专管人员先进行培训,明确工作要点和责任。

2.3 浸酸种收种后插架送库前组织专人卵面检查,铲除异色卵,越年种浴种前也进行卵面检查,铲除异色卵,弥补鉴蛹、制种操作可能出现的误差。

3 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提高孵化率 孵化率既与卵质有关,还与产卵后保护、浴消、冷藏浸酸、催青的技术处理以及运输途中的保护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3.1 饲养阶段要良桑饱食,充实卵质,消毒防病,促进蚕体强健,并合理进行蛹期保护和制种管理,提高卵质,这是提高孵化率的基础。

3.2 做好蚕种保护工作 (1)产卵初期(蚕卵产下到固有色)蚕卵产下后,蚕卵内受精分裂形成胚子等一系列的生理发育过程急剧地进行,呼吸作用旺盛,因此要防止蚕种堆积、摩擦、震动和接触不良气体,保护温度以24℃为适当,防止27℃以上、21℃以下过高过低温度接触和短时期内温度的激变,不然会增加死卵、不受精卵、降低孵化率。(2)夏秋期以防高温为重点,注意防止湿度过干或过湿,以25-27℃,干湿差2-2.5℃为宜。(3)中秋到初冬期,这阶段温度变化大,9月中旬到10月间,宜采用20-22℃温度,因为20℃以上的温度能促进越年卵趋向滞育,20~c以下有解除滞育作用;11月上旬起保护温度从20℃降至17-18℃,继而降至15℃,这阶段要防止过早接触15℃以下低温(15℃是蚕卵解除滞育开始活性化的临界温度),不使蚕种过早解除滞育,若已接触相当日数低温度之后,就应避免再接触20℃以上温度,不然部分解除滞育的胚子便逐渐发育,导致胚子发育极度不齐,降低孵化率和孵化整齐度。(4)浴消后的蚕种保护:浴消处理加速了滞育的解除,为使整批胚子发育整齐,应采用5℃保护,因5℃保护有双重作用,既可抑制早解除滞育蚕卵的发育,又能促进迟解除滞育的进程,这对提高越年种孵化率是十分必要的措施,7.5℃以上温度会造成胚子发育不齐,10℃以上的温度更要绝对避免。

与《提高蚕种质量的关键措施(2)》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