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养蚕,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栽桑模式、养蚕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七十年代主要是四边桑,以大队、生产队集体养蚕,量小面大。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四边桑逐步向小桑园、间作桑发展、分户养蚕。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亩栽3000株桑的速成密植桑园,仍分户养蚕,虽然养蚕量、产茧量有较大增加,但质量没有提高,蚕桑生产大起大落,为了稳定发展蚕桑生产,提高蚕茧生产质量和效益,笔者认为,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是今后蚕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意义 蚕桑分散经营有许多不可克服的弊端,
一是面大量小,不便管理。由于分散,就难以引起蚕农的足够重视,对桑树只讲产出,不讲投入,甚至连修枝工具都没有,斧砍刀削,对桑树危害极大;不重视给桑树施肥、除草、治虫,蚕农认为有它不多,无它不少,随时可以毁,随时可以栽。而在规模经营的地方,蚕农会自觉地修枝整形,除草施肥、打干疤、修病虫枝、刷白干,除虫等。
二是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蚕桑生产受丝绸行情影响较大,分散经营的地方,在低谷阶段,桑树少的地方,往往会立即出现毁桑或不养蚕的现象。如原南充县1992年、1993年的低谷期,很多地方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毁桑现象,据统计资料表明,仅两年时间,全县减少桑树2000余万株。
三是技术贯彻,蚕茧质量差。分散经营,桑树少,养蚕面大量少,蚕农不重视投入,不重视技术推广,桑树多为树势衰败,桑叶产量低,质量差,常规养蚕技术难于落实,蚕病多,蚕茧质量差,年产也很低,有的只有几公斤。粒茧丝长800-900米,解舒率在50%以下。
相反,规模经营有以下好处:
一是便于形成产业。规模化经营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规模化经营才能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