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吃棕子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吃棕子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中国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这些传说又为端午节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对国家社稷忠心耿耿,倡导举贤授能,制定方略使国家富强,主张全力抗击秦国。他的主张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楚怀王昏庸无能并且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将屈原贬为庶民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江和湘江流域。

他在流放时间,仍然心系家国,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这些诗作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城,屈原决心追随自己的国家一起灭亡。五月初五,屈原抱石投进汨罗江而死,这一天也就成了屈原纪念日。

二、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传说

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震惊了楚国百姓,他们纷纷前往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

有些人拿出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给鱼虾食用,免得它们去咬噬屈原的尸体,于是形成了后来端阳吃粽子的习俗。

还有一位老人向江中倒入一坛雄黄酒,想要醉晕蛟龙,不让蛟龙伤害屈原,于是在端午节,人们还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以后,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就以龙舟竞渡、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等方式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端午节粽子的做法

端午节粽子的做法

端午节吃粽是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共同习俗。中国人在端午节前数日采来箬皮竹叶,用开水煮过洗净后晾干备用,一般在节前一两日裹粽。

裹粽的主料都用糯米,也有很多人家在糯米中掺进腊肉、红豆、饭豆、枣肉等各种配料,制成白粽、灰水粽、肉丝粽、红豆粽等,外形有尖角粽、方粽和母子粽,煮熟后留作端午节早餐食用。

由于中国人裹粽用的都是优质糯米,配料齐全,又注意煮粽的火候和外形美观,打开箬皮后芳香四溢,吃起来味道鲜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除吃粽子外,端午节的早餐还要吃咸蛋,茶点除花生、葵花子、南瓜子和糖果外,还有面姜和自己炸的糯米油糍等等。到了端午,中国的节气就进入了夏天,所以民间有“吃了端午粽,就把寒衣送”的说法。

四、中国人吃棕子的历史

关于粽子,我国早在春秋时就有记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那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

到南北朝时出现杂粽,米中掺和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唐代,粽子形状出现锥形和菱形。宋朝已有“蜜饯粽”。

元明时期,包裹粽子已用箬叶,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现在,每年五月初五,不但中国百姓家家吃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也有吃粽子的风俗。

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吃棕子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