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作用及其应用历史

大蒜的作用及其应用历史

首次描述蒜的药用作用的是1世纪的罗马医生。当时他们已知道从大蒜瓣挤压出蒜汁,制成药膏用以治疗难以愈合的溃疡面和各种皮肤炎性疾病及服食大蒜来治疗咳嗽和肠道病。

公元前1500年前的古埃及医典《埃伯尔斯药方集》已记载了大蒜的药用。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对大蒜的功效也非常推崇。

大蒜在我国入药则始载于南北朝梁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谓之“归五脏,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日华子本草》又云大蒜“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避温,疗劳疟,温疫气。”《滇南本草》称其“祛寒痰,兴阳道,泄精,解水道”。

李时珍记述得则更为详细:“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对大蒜治疗炎症的描述也很清楚:“可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使疮口易合。”

难怪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大蒜评价那么高:“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者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

与《大蒜的作用及其应用历史》相关的文章:

热门文章